跨文化网站设计的六大因素

国际品牌想要进入中国市场建立一个中文网站,不是只要把原网站内容翻译成中文就好了。在文化因素影响下,设计师需要从内容、关键字、色调、布局等各方面对网站设计进行重新考量。

1. 内容言之有物

内容为王,不仅仅是针对搜索引擎优化而言。高质量的内容可以为网站带来流量,相比于平凡枯燥的流水账也更容易帮助提高转化率、增加用户粘度。有80%的互联网用户是非英语的,为了使流量和客户不至于因为语言问题流失,英语站长至少要把网站内容翻译成目标地区所说的语言,或者请一位专业的翻译或者使用Google翻译工具。一篇内容质量高、没有语法错误的文章无论如何都是受欢迎的。

上海的网站设计开发公司不胜枚举,也有提供网站翻译服务的,比如戴文。我周围的同事就组成了一个小小的联合国——法国人、澳大利亚人、美国人…,说着好听的法语、标准的英式英语、亲切的粤语,还有一时兴起飘来的上海话。请法国同事帮忙翻译Store,她会仔细的问你是实体店还是网上商店,在法语中有magasin和boutique en ligne之分,假如用Google Translator大概就直接犯错写magasin了。

2. 不要忘记关键字翻译

假如你的公司不看重品牌的本地化表现,也不寄希望于在本地市场增加更多的曝光率,或者没有请一位专门的SEOer帮忙,那很可能就会忽视关键字了。实际上关键字优化布局已经成为网站建设很重要的一个步骤了。除了关键字,还有meta description、meta keywords等各种优化标签等。

假如确定要翻译关键字了,那我也不建议机器翻译。这些优化标签对网上形象如此重要,值得精致对待。雇佣一位既对SEO有所了解又能充分理解优化意图的当地人,一点都不难。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帮助找到比机器翻译更精确的表达。

3. 注意网页主色调

毋庸置疑,不同的文化对颜色有不同的理解。这一点同样适用于网页设计。同样是红色,欧洲人看到的是活力,在中国传递喜庆的气氛并代表权势,在印度象征着纯洁。还有,许多欧美的时尚网站广泛的使用黑色,在中国这一现象就不多见了。在传统中国文化中,黑色使人联想到死亡,给人一种喘不过气来的压迫感,很少有网站足够勇敢采用大面积的黑色.

这就需要网页设计师对网站的目标客户群有所了解,询问目标客户群、主要流量分别是来自哪些国家和地区,怎样的色调和配色方案既贴合品牌形象又能引起情感共鸣。

4. 正确使用图片

接下来我要说一个“很久以前”的故事,虽然听起来可能会有点老掉牙,但是放在这里做例子我认为十分合适:2006年《名利场》的封面启用了半裸的Kate Moss。名模戴帽、穿靴、戴手套、身穿——什么也没穿,她瘦骨嶙峋、代表着病态美学、被媒体揭发吸毒丑闻。这份杂志当年不知道吸引了多少目光,招来了多少赞誉。

不论性感程度当时的中国民众能否接受,这样一个形象绝对不会出现在当年的名利场中文版上:1. 西方美学在东方不一定被认可;2. 丑闻女明星登中文杂志封面?想都别想!3. Kate Moss当时在中国的认知度很低。

图片的一大好处就是吸引用户注意,再华丽如果不能引起共鸣也是失败的编辑。

5. 选择合理布局

从技术上说,要使用结构良好符合语法规则的CSS,使用UTF-8字符集。

关注留白。中文段落通常要比相同内容的英文段落所占网页空间小,段落间距/模块间距都需要酌情调整。三栏布局在中国比两栏布局更常见,例如淘宝网和Amazon.com。

大多数语言阅读顺序是从左到右;也有从右到左的,如阿拉伯语,波斯语,乌尔都语,维吾尔语,哈萨克语。将导航菜单设计成纵向排列的样式,这样的网站更加国际化,对用户更友好。

6. 网络链接各地不同

各个地区用户的网络带宽不同。一段揭秘尼斯湖水怪的30分钟高清视频在英国或许会聚集极高人气,要是放在中国,将有相当一部分用户因为不堪忍受断点和频繁的缓冲忍痛关闭页面。类似的境况还有背景音乐,Flash,高清图像等。

要用户体验还是用户粘度,设计师们需要与站长好好沟通和衡量。

实现跨文化网站的区别设计初衷是尊重用户的文化和思维习惯,取悦用户。这样的网页设计才是好的设计,才有可能带来回报。